东方伊园甸2023官网直达_已满i8点此进入i3浏览器_免费十八款禁用看尿囗入囗

西大智库

学生的精神欲求是教育的最大契机
作者:西大国际教育
时间:2020-05-26    阅读:244
  前些天,14岁的WZH同学给我发信息,向我提出两个问题:
  
  1.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,为什么一个小细胞要进化成我们这样?
  
  2.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
  
  此等终极性的大问题,似乎不应该出自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之口。但我听到这个问题并不惊奇,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学生问我类似的大问题。WZH同学也不是问出这个问题的最小的学生。
 
  
马斯洛的“需求层次理论”说明人的精神需求和生物需求一样几乎是一种“本能”
  
  我是一个人文老师,自从教的第一年开始,就一直引导学生广读经典,感悟生活,亲近自然。在此过程中,我也不断学习,不断思考,和学生一起探寻人生与世界的“真相”和意义。我从不会给他们一个绝对的,唯一的“正确答案”。我只是站在我的角度,提出我的看法,期待这些不成熟的见解可以作为学生人生的参考。
  
  我回复WZH说:
  
  对于自然来说,人的存在毫无意义。但任何物种(或生命形态)只要诞生,它的第一要务就是生存及繁衍。为了更好的生存与繁衍,物种都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需要不断演化。其实人类作为一个物种,首要目的也是生存和繁衍,延续地更长久,更广泛。一切文明,道德,伦理也都服务于这个逻辑。比如“仁”,“义”等都是为了让人和平相处,以保证人类的团结和长远发展。
  
  但作为微观的普通个人,我们不必过度为人类宏观的生存和繁衍负责任。我们要选择和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。什么让我们觉得可以终生付出,可以至死不渝的追求,什么就是我们真正的幸福。人活着的意义就是解脱必然要死的“虚无”,反抗绝望,寻找到可以超越死亡和无意义的幸福和自由。最终活得清静,淡定,从容,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。
  
  在这个回复中,没有任何空话套话,没有任何假话大话,都是我的真实所思所想。师生交流中,真诚和真实是最重要的基础。有时我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,调整自己的回答。
 
  
杨绛先生说,很多人的问题 “在于读书太少,而想得太多。”
  
  曾经还有个15岁的学生问我,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我给她的回答是,人生的意义在于勇敢地自我实现,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。彼时,这个孩子想去英国学习话剧,在犹豫不定时,问我这个问题。我要鼓励她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实现成为一个话剧导演或演员的梦想。这里的关键词在“勇敢”。后来,这个学生“勇敢”地去英国追梦。每次看她发在英国的照片,我都觉得很欣慰。
  
  还有一个14岁的孩子,也问我过同样的问题。我的回答是,人生的意义在于多阅读,了解前人的思考和经验,解答心中的疑惑,开创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彼时,他充满愁苦,甚至略带抑郁,对人生充满困惑,但又不知道答案。我的关键词是在“多阅读”。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他的问题是思虑太多,但学有不足。正如杨绛先生所言,很多人的问题“在于读书太少,而想得太多。”所以,我想鼓励他多阅读经典,与智者对话,解答心中的疑惑。
  
  每个学生都如此不同,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,结合自己的经验,给出不同的“答案”。这是从孔子先师处学到的“因材施教”的教育方法。我享受和学生一起交流思想的“神圣时刻”,这一刻让我们超脱世俗的教材、应试、课堂、作业、吃穿住行等问题,让我和我的学生有一种在云端俯视一切的超脱感和纯净感。这是一种高质量的精神对话,是最高形式的教育。这也是我作为一个人文教师的骄傲。
  
  人是一个物质体,构成人体的不过是血肉和骨骼。所以,人需要吃饭,需要穿衣,需要让自己的身体舒适。这是人的生理欲求。但人之所以为人,相较于其他物种的优长之处就在于人还是“精神的存在”。人们温饱之后,面对茫茫的世界,就会提出高更曾经提出过的问题: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是谁?我们到哪里去?还有人会问,世界是什么?宇宙是什么?天空中有什么?星星上有什么?我们为什么活着等问题。一些人类学家去“原始部落”考察,发现这些部落白天基本上都在狩猎采集,解决生存问题。但晚上主要的活动就是围着篝火讲故事,说神话,解决大家的精神需求。马斯洛的“需求层次理论”也说明,在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等生存需求之上,人还有情感和归宿的需求、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。这三者都是人的“精神需求”。可见,“精神需求”像“物质需求”一样,几乎是人的“本能”。抱有好奇心,不断发问,不断思考,更是人类前进的动力。
  
高更的名画《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是谁?我们到哪里去?》
  
  在现实中,我们发现,年纪越小的孩子,对世界与人生越充满问题。他们吃饱了肚子就会不断的问“为什么”。为什么人有眼睛?为什么我们会说话?为什么虫子长翅膀?为什么蓝色在英文中叫blue?为什么星星那么亮?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……面对这些问题,很多大人总是不耐烦,用一两句话应付孩子,甚至根本不回答,一句“一边玩去”就终结了孩子的好奇心。后来,又由于普遍畸形的学校教育,孩子的生活迅速被无意义的作业、恶性的应试竞争等填满,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弱,“精神欲求”被严重消减。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“成人化”,成为“没有问题”的孩子。其后再接触一些带给他们感官刺激的电子“游戏”,孩子的精神世界就迅速沦陷了。这对孩子来说,是一种可悲的“退化”,对教育来说,是一种可耻的“恶行”。
  
  也有少数的“漏网之鱼”,即使经历畸形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摧残,依然保持内心的好奇和强烈的精神欲求,依然会问出各种触及人生和世界深层意义的终极性问题。越是对人生有思考,有追求的人,好奇心驱使下的精神欲求越大。不过,有的人问一问,没有获得答案,自己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、韧性和好学精神。很快就放弃了提问,随波逐流。有些人坚持追求,四处求索,凭着自己的好学精神,一定要找到一个答案,并最终解决了心中的疑问。
  
  面对这种情况,我们教育者要做什么?学生的“精神欲求”是教育的最大契机。当学生提问时,TA的“精神欲求”需要满足,TA的学习欲望也最为强烈。此时,我们要以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基础,敏锐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,通过阅读、讨论等方式,与学生一起探索问题的答案,不断满足和激发学生的“精神欲求”,让学生享受到“精神的愉悦”。师生体会到“精神的愉悦”的时刻,就是教育最有价值的时刻。我们吃到美食会感到开心,吃饱会感到舒适。而“精神的愉悦”就是精神欲求的满足和享受。这种满足和享受相较于身体欲求的满足,也许更加持久,更加有意义。
  
王小波说:“智慧本身就是好的。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,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。”
  
  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时,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,努力回答。当我们暂时无法回答时,也一定要记住这个问题,通过查阅资料,认真思考,给孩子一个参考答案。更有效的方式是我们和孩子一起经历探索的过程,一起找寻答案。如果一个问题暂时还没有答案,我们可以告诉孩子,人类目前还没有解答这个问题,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人类的意义所在,也是你的意义所在。世界和人生的任何一个小问题,都可能耗尽我们一生的时间。期待你将“不知”变为“知”,给“不解”一个“解”。但如果穷尽一生,我们还是没有解答那些疑惑,其实也没什么。因为我们已经在追求智慧的路上,度过充实、努力、富足的一生,而不是虚度光阴、浪费上天馈赠我们的生命和天赋。因为我们已经为后人留下脚印,让后人可以顺着我们的步伐继续前进。正如王小波所言:
  
 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。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,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。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,但在我活着的时候,想到这件事,心里就很高兴。(《智慧与国学》,出自《沉默的大多数》)
  
 
西和县| 天水市| 高州市| 横峰县| 鲁甸县| 时尚| 玉环县| 凤城市| 阿合奇县| 土默特右旗|